每年推動世界地球日行動的「世界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2019年呼籲世關注地球上的物種生存危機,並撰文彙整全球生物多樣性惡化的狀況。 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的活動(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已造成為數眾多的動、植物物種滅絕,且族群規模也大幅縮減,這種狀況更是影響了遺傳變異(genetic variation)及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曾經被人類取用自然資源或經歷侵略性開發的區域都呈現著相同的後果:自然環境越趨惡化。人類活動使生態系面臨許多威脅,例如:不健全的生產與消費體系。在這個所有生命都緊密牽連、相互依存的世界,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這些破壞環境的力量正在侵蝕整個自然環境。 這是一個必須阻止的趨勢!如果生態系被破壞殆盡,那麼它原先可以自我調節補充、維繫物種續存、滿足人類需求的功能,將會嚴重受到威脅。 有些人曾經看過這些畫面:成群的美洲野牛出沒在整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無數群的鳥兒聚集在沼澤和潟湖邊,大象、長頸鹿、鯨豚美麗的身影令人難以忘懷。對另一群人而言,觸發他們內心深處情感的,可能不是以上所說的壯闊景象和雄偉威風的動物,而是關於平凡物種的生活記憶:數以千計的青蛙在午夜時分的鳴叫聲、每年造訪庭院餵食器的鳥兒、數百萬隻蝙蝠在夕陽西下時飛回巢穴。有人則深刻記得,當他們的車在旅行途中駛過鄉村,擋風玻璃總是被數百隻昆蟲的屍體覆蓋著...... 遺憾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