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國自1990年代開始禁伐天然林,這個先進的做法,符合國際間森林零損失的價值觀,然而缺乏人工林經營管理的相關配套,使得木材自給率至今甚至不到1%。這同時意味著木材的需求極端仰賴進口,而每年進口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不乏來自砍伐其他國家天然林的木材。在利用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台灣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時逢國際森林日之際,本文回顧過去一年來相關的森林報導,提供讀者參考。 台灣製造的斧頭,與其證明斧頭鋒利與否,不如證明「把柄」非砍自雨林!正當全球各國注目於森林面積不得減損之際,破壞森林被視為全球暖化頭號殺手、全球公敵。使用合法、可永續經營的林木,是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必須學習的功課。 全球森林的難題:日用品如何讓雨林消失 讓一片原始森林消失有上萬個的理由,其中有一項則與我們日常的依賴關聯甚深,包含棕櫚油的產品,幾乎圍繞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從寵物飼料、洗髮精、清潔劑、化妝品等日用品,或是巧克力、餅乾、冰淇淋、人造奶、糖果、糕點和冷凍披薩……,不勝枚舉的品項,使得棕櫚油的用量達到每年5000萬噸。 根據綠色和平研究,2009至2011年間,印尼為了種植棕櫚樹,已經砍伐了30萬公頃林地,相當於11個臺北市面積。根據美國環保署統計,每年總額高達440億美元的棕櫚油業,是森林砍伐的最大推手,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5~20%。此外,森林砍伐導致物種滅絕、土壤侵蝕,...
↧